赵树丛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泡桐中心 图片:  时间:2013-09-27  :点击数:

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赵树丛
20121227

同志们: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党组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12年林业工作,安排部署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进作风、凝聚力量,全面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1225日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这些年林业工作成绩很大,改革的力度很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也很大。国家林业局工作思路清晰,指导和推动落实有力。全国林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望在林业厅局长会议予以强调,并转达我的敬意和问候。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刚才,建龙同志代表国家林业局党组,通报了今年工作完成情况和明年工作安排意见,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下面,我讲五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科学分析我国林业建设新形势,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先贤先哲都把丰富的森林作为国势兴旺的标志,把栽种树木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借道陈国去楚国,当看到陈国“道无列树,垦田若艺”等现象时,他断言“陈国必亡”,三年后陈国果然衰落灭亡。1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十分深刻的论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也是在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中提出并丰富发展的。面对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随后,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二、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担当起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职责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四大生态系统,林业部门负责保护、建设、管理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同时承担着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覆盖范围占近2/3的国土面积,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总的看,我国山清水秀宜居的美好家园十分有限,需要大力保护的生态脆弱区域十分广阔。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基础保障。
  (二)承担起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职责。我国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在自然生态修复领域得到了充分发挥。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涉及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堪称世界之最,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欠账很多,生态修复任务仍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林业部门要认真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谋划启动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真正发挥生态修复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水平。
  (三)承担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是有底线的,这就需要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来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要求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即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要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形成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骨架。我们一定要加快建设十大生态屏障,努力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坚决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不断优化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
  (四)承担起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要通过做大做强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绿色发展,要注重林业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要发挥林业产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新需求。推进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林业十大主导产业,这既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最大潜力,又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最佳途径。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大力挖掘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和林产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增加绿色经济总量,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五)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只有绿化才能美化,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中国要不断创新平台和载体。近几年来,各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启动实施了许多标志性工程。福建的“四绿”工程建设,浙江的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广东的绿道建设,湖南的绿色湖南建设,山东的水系生态建设,北京的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安徽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江西的“一大四小”工程,广西的绿满八桂工程,辽宁的青山工程,河南的生态省提升工程,青海的村庄绿化行动,山西的身边增绿行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续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尽快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
  (六)承担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当前,林业部门承担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新品种公约等六大国际生态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的履约任务,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力量。森林的碳汇功能在《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德班、多哈等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严厉打击毁林行为,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三、科学谋划林业工作总体思路,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理念,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大家认为,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符合国家战略大局,契合人民群众期待,顺应林业发展趋势,与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高度一致。经国家林业局党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坚持以下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十八大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63%,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需要保护与治理的沙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力争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形成全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各省也要制定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并争取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形成林业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三要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在《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充分挖掘林地、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水系防护林、路网防护林、城镇绿化等用地的潜力。四要完善湿地空间规划。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和全国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全国湿地空间规划。五要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对可治理沙地、需要封禁保护的沙地和石漠化土地做出长远和阶段性治理规划。六要完善林业专项规划。该制订的制订,该修订的修订。对一些候鸟迁徙通道、特殊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栖息地,也要有相应的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与各地的生态空间规划一起,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布局,拓展生态空间,增加生态总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要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要按照更高的要求,落实工程规划,提高工程质量。二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三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林业的生态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最短缺的产品,社会需求和生产潜力巨大。有形的生态产品,主要是指林产品,具有生态性和商品性。要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保障供给,既满足需求,又不过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利用。无形的生态产品,既十分丰富,又不可替代,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吸附粉尘、生态疗养,等等。无论是生产有形的林业产品,还是生产无形的生态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基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应坚持两条,一条是对经营主体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条是让消费主体支付一定的成本。对能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要作为公共产品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要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四)着力构建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扩大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提供有力支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引导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提升质量效益。二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标准,扩大资金规模。将林区基础设施纳入相关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林业十大绿色产业的支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生态产业给予扶持,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要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确保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顺利实施。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渠道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有长期、稳定、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林地、湿地、沙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有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恢复,有的不可逆转。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要加强国家立法。修订完善《森林法》等现有林业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一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要加强地方立法。对已颁布的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地方应制订相应的法规。对国家层面立法难度较大的领域,各地要积极争取先出台地方性法规。要通过加强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生态正义。
  (六)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要从小事抓起,从娃娃抓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累,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城市绿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形式。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四、着力抓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刚才,建龙同志全面部署了2013年林业工作。总的讲,明年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然要靠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改革,林业改革起步较晚,任务艰巨,但是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当前,要深入总结推广福建省武平县、长汀县等地的成功经验,按照“改革、稳定、规范、服务、发展”的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并长期稳定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巩固扩大改革成果。要按照公益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做好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安置、债务化解等工作,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要继续探索,找到改革突破口,以更大的智慧和信心稳步推进。要通过增加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壮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
  第二,抓资源。丰富的林业资源,是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要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坚决遏制林地过快过多流失的态势。要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抚育经营,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开展森林增长指标年度考核评价,推动全国森林资源培育,确保如期完成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加大资源保护力度,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最大限度减少林业资源损失,充分发挥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基础。
  第三,抓科技。自然生态系统演替有着特定的规律。林业部门作为管理者,无论是编规划、作决策,还是上工程、搞建设,都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可能给自然生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要彻底改变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思想,按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抓紧修改完善现行的林业技术、标准和规程,将林业工作重点由培育管理森林资源转向保护管理自然生态系统。要积极推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全面展示林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重大生态灾害防控、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生物产业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真正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植树造林成本,减少林业资源消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提升资源开发水平。
  第四,抓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但也要摒弃纯粹的自然保护主义,坚持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林业是巨大的绿色资源能源宝库,具有可循环可再生的独特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在推动绿色增长、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确保更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生态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抓民生。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生态良好,但生产落后、生活贫穷,那是原始文明的时代。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必须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农群众和林业职工过上美好生活。广大林区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贫穷落后的集中地。长期以来,广大林农群众和林业职工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生活却依然十分困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不能继续以牺牲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利益为代价。要把改善林区民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让生态建设者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着力解决林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彻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林农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五、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夯实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保障
  最近,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充分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规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林业部门良好形象。
  第一,要用底线思维修炼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学会底线思维,善于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基础着手,努力补齐短板。这种底线思维的方式很重要、很管用,凡事明确了底线,也就划出了红线。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就是为人们行为划出的底线,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滑出这个底线。我们的作风建设也应该有底线。从工作上讲,我们要明确基本要求、完成时限,并严格守住这个底线,而不能拖拖拉拉、敷衍了事,否则就会损害机关形象,影响事业发展,甚至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从廉政上讲,党纪国法和各项规定就是底线,这既是不能碰的“高压线”,也是不能越的“生命线”,否则就会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明确底线,守住红线,既是一种工作能力,也是一种作风修为,需要我们磨练意志,加强修养。
  第二,要用实干精神推动工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多次要求全党同志牢记在心的道理。目前,作风飘浮、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的问题在林业部门依然存在。开会发文是机关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如果搞成了文山会海,那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形式主义。基层对此应接不暇,十分反感,意见很大。要下决心把文件、会议、活动、论坛的数量切实减下来,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着力在提高质量、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今后,凡是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坚决不发,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搞调研、抓落实上,真正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形成讲实话、干实事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风气,用真抓实干的精神推动林业改革发展。
  第三,要用公仆情怀服务群众。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林业是直接与基层、与群众打交道的部门,大家更要有“食民俸禄,为民服务”的知恩图报思想,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问题、做决策、上项目,要一贯地有益于基层、有益于群众。当前,林业政策不符合群众利益、管理手段不方便基层群众的地方依然不少,一些林区群众生活非常困难,需要各级林业部门提供更多的服务,给予更多的方便,帮助他们通过发展林业增收致富。广大林业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服务群众。
  第四,要用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敢作为,勇担当,认真履职尽责,应该成为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品质。但是,推诿扯皮、踢来踢去、无所作为的现象在机关普遍存在,说到底是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样往往守不住阵地,端不住饭碗,站不稳立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把基本职责和本职工作都丢了。林业部门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都有法律赋予的明确职责,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履职尽责,做到守土有责,决不能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躲着走,而是要迎难而上,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勇于承担起自己肩负的职责。
  第五,要用优良传统力戒奢靡。革命战争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因为我们能够与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目前,经济发展了,财力增强了,生活改善了,但是我们仍然要牢记“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的道理,坚决反对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我们常说,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是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责,那么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就应该成为我们的优良传统和行业本色。今后,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控制、从简安排,下去调查研究,不准搞层层陪同,不准超标准接待,不准上高档菜肴,不准用公款送礼。尤其是林业干部职工要带头拒食野生动物,推动形成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社会风气。
  第六,要用创新管理减少检查。目前,林业部门的检查核查名目繁多,交叉重复,少数人甚至利用检查核查之机吃拿卡要,对基层造成了很大负担,严重影响部门和干部的形象。这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干部作风上的问题。为推动工作落实,适当的检查核查是必需的,但也要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检查成效。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整合检查核查项目、减少检查核查次数、改革检查核查办法的具体措施。凡是一次能解决的,就不要重复进行;凡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就不要多部门进行;凡是利用先进技术能解决的,就不要实地进行。同时,要千方百计减少各种评比表彰活动。
  同志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全体务林人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Copyright© 2008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